在三国时期,禅让皇位是比较常见的情况,比如汉献帝将皇位禅让给了曹丕,而曹魏的末代皇帝曹奂,则将皇位禅让给了司马炎。对此,不管是曹丕还是司马炎,都厚待了前朝的皇帝。不过,到了南北朝时期,即便皇帝主动退位让贤,往往也不会获得善终的结局,其中就包括了笔者要说的东魏开国皇帝。
一
具体来说,孝静帝元善见,是北魏孝文帝元宏曾孙,清河文献王元怿之孙,清河文宣王元亶世子,母亲是清河王妃胡氏。永熙三年(534年),也即北魏末年,元善见官拜通直散骑侍郎。同年八月,元善见担任骠骑大将军、开府仪同三司。
永熙三年(534年),孝武帝元修与权臣高欢决裂,于是,元修逃离洛阳,去关中投奔宇文泰。元修走后,高欢任命清河王元亶为大司马,全权处理朝廷事务。元亶还没即位,就“出入已称警跸”,而且元亶为人刚愎自用,唯我独尊。
对此,在笔者看来,元亶这样的表现,显然激怒了手握大权的高欢。于是,后者把元亶赶下台,另立元亶的世子元善见为帝。同年十月十七日,元善见在洛阳城东北即皇帝位,大赦天下,改年号为天平。
展开剩余70%在古代历史上,开国皇帝是非常英明神武的。但是,元善见作为权臣拥立的傀儡皇帝,自然不能和刘邦、刘秀等开国皇帝相提并论。当然,比较幸运的是,由于权臣高欢之前未能和孝武帝元修搞好关系,所以高欢为自身名声考虑,对待新任皇帝元善见一直非常地恭敬,让元善见享受了十几年风平浪静,荣华富贵的皇帝生涯。
二
根据《北史》等史料的记载,天平四年(538年),元善见想要立高欢的二女儿为皇后。对此,高欢起初多次推辞,但是,元善见坚持己见,兴和元年(539年)五月,元善见如愿以偿地迎娶了高欢的女儿为皇后。对此,在笔者看来,元善见此举,应该也是为了巩固自己和权臣之间的关系,从而坐稳皇帝的宝座。不过,他和高欢家族的矛盾显然是难以调和的。
武定五年(547年),高欢去世,其长子高澄承袭父职,继续把持东魏朝政。起初,高澄和元善见的关系还算友好。但是,高澄后来逐渐觉得,东魏是高家打下来的,皇帝也应该姓高。高澄的目的,是要取而代之,自己当皇帝。
武定七年(549年)四月,高澄趁“侯景之乱”,攻陷了萧梁不少城池,元善见封高澄为相国、齐王,赞拜不名,入朝不趋,剑履上殿。此时的高澄,自然是在效仿董卓、曹操等权臣。而且,和董卓、曹操比起来,高澄篡位根本没有什么心理负担。
不久之后,大臣荀济听出了元善见的“暗示”,于是找上了华山王元大器,元瑾密谋,准备一起帮元善见对付高澄。但是,这些人成事不足,败事有余,很快就走漏了风声。于是,高澄决定把元善见幽禁在含章堂,并将帮助元善见“行刺”的荀济、元瑾、元大器全部丢进大铁锅里烹杀。
三
当然,元善见是比较幸运的,因为高澄在篡位前夕,在东柏堂意外遇刺身亡。高澄被杀后,他的弟弟高洋继续执掌东魏大权,也即虽然历经多位权臣,但是,元善见始终没有获得收回大权的机会。
武定八年(550年)五月,在对方的逼迫下,元善见禅位于高洋,高洋为了坐稳皇位,一开始对他还算优待,封他为中山王,食邑一万户。在封地,孝静帝可以悬挂天子旌旗,用天子年号,文书可以不称臣,三个儿子也都封为县公,各自食邑一千户,并在中山设立了魏室宗庙。
就这样过了一年多,北齐的根基已经相当牢固。天保二年(551年)十二月初十日(552年1月21日),为了斩草除根,高洋设宴款待孝静帝元善见时,偷偷下了毒,元善见没有防备,结果中毒而死。随后,高洋一不做二不休,干脆下令把元善见的三个儿子全部处死。甚至没过多久,高洋又下令挖开元善见的坟,把元善见的棺材扔进了漳河里。
发布于:安徽省盛达优配-股票配资资讯门户-股票怎么开通杠杆-配资首选门户网站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